◇编者按◇
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贯彻中央要求,省委决定,要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总载体,深入扎实有效开展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们党90多年来践行群众路线的不懈探索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报约请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及现实使命”课题组,就有关话题进行访谈。
主持人:我们知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请问,早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认识群众工作的?
嘉 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群众工作,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是伴随着党的成长轨迹逐步演进和升华的。
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7月9日,党的六大政治决议案中将“争取群众”作为“现时的总路线”进行明确。由此可见,党从成立的早期,就已经有了对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但是,此时的群众工作理念缺乏实践的支撑,“群众”的概念,还主要局限于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一部分精英群体,而对于最广大的农民群体,并没有真正的发动起来。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主张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和指导者”、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左倾”力量占据了上风,给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湘赣边界的民众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队伍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诠释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内涵,开辟了群众工作新领域。
主持人: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的,又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丰富,最终形成并被写进了党章?
嘉 宾: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是在1928年11月。当时,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此时的群众路线概念并不等同于后来被写进党章,为广大党员所理解的群众路线。相对而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路线还处于摸索阶段,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孕育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成熟两个阶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典型的全国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党放手发动群众,积极践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建立了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运动中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是最敏锐的,也是极具洞察力的。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强调了“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红军与白军的区别,在于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决不是单纯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还要承担宣传、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同时,阐述了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游击战,打仗与做群众工作是一与十之比,还特别批评红四军中部分同志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这些群众路线的思想火花,散见于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等理论文章中。与此同时,项英、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刘少奇等,也都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正是这许多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才使曾经一度风雨飘摇的党组织取得了多次反围剿的胜利,谱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史诗,最终在延安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大本营。可以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断摸索,进一步厘清了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孕育了党的群众路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在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的完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党在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中,开展了兵民一家的南泥湾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并明确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则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
主持人:党的群众路线被写进党章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深化和发展?
嘉 宾: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后,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解放战争时期,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尤其是淮海战役,被陈毅同志形象地比喻为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坚决治污、治贪,果断处置了刘青山、张子善,表明了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的决心和态度。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一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新进程开启后,邓小平先后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倍加珍惜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回应现实中作了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总结和提炼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
从党的群众工作到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开创新胜利的根本源泉和动力。
主持人:在历史和现实的回应中,我们该怎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嘉 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表述,今天要全面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大致可以从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评价标准、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几个层面来把握。
一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手段和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向群众做调查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并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即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换句话说,是否践行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路线的程度和效果要由群众来评价,群众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评价主体,群众是否满意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
三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特色,即是把握群众路线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回应“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尤其是回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挑战的时代要求。
四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地域特征。省委提出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总载体,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好地回应了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地域需求,体现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贵州特色。
主持人:请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性贡献,谈谈对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理解。
嘉 宾:回溯历史,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一,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把革命的主体扩大到工农大众。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里,涌现和组建过无数的主义和派别,大都因为选择的是一条“精英路线”,因而在昙花一现后,均未能尽显芳华。成长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勇士,以一股强烈的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意识和使命,在创党初期就科学认识到了日益成长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所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及时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等理论来武装自己,从而确立了“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的有效争取群众的科学路线。通过聆听工农大众的合理诉求,用党的先进的革命理念指导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获得了工农大众的深度认同,从而将党的革命理念内化到工农大众的肺腑心脾,并促使工农大众自愿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坚实动力。
其二,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把革命的火种快速播撒到北国南疆。党成立之后,各地党组织通过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并在与群众相处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相信群众、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而获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为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无限空间。由于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征战于北国南疆,依靠沿途对军队的严格纪律要求及狠抓群众路线方针的深入落实,中国共产党通达了民意获取了民心,广大群众纷纷用捐钱、捐物、积极参军等形式,支援前线,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成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伟大力量。依靠群众的有力支持,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才得以蔓延为燎原之势。
其三,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把革命的壁垒延展到各民族、各阶层。历史不会遗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几次“围剿”。面对国民党纠集的几倍于我军的兵力八面来袭,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党带领红军最终赢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除去党自身的因素外,不可忽略各民族、各阶层的群众为党提供的有效保护。正是因为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在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及掉队的红军战士陷入生死危急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选择和中国共产党站在同一个阵营里,掩护、医救、护送了广大共产党员及红军战士最终回归组织,不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捍卫红军战士的生命和革命胜利的希望,成为支持中国共产党与敌人开展革命斗争的牢固屏障和坚实壁垒。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群众路线看做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主持人: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党和红军在贵州期间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嘉 宾:从1930年到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第三军、中共中央机关和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征战贵州,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活动。红军在贵州活动期间,克服征战中的重重困难,针对贵州多民族区域特点,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向各族群众传播革命真理。红军进入贵州,使深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的贵州各族人民第一次见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红军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真理传播到哪里,通过书写革命标语、画漫画、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和民族政策,揭露敌人的罪行。
二是重视群众工作,把争取各族群众作为工作重点。进入贵州的各路红军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并根据贵州多民族地区的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在创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活动中,“要求党用最大力量去建立苗族中的工作”,把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作为开辟新区的工作重点。中央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后,为督促各部队做好群众工作,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指出“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开展斗争,立即克服一切侵犯群众,脱离群众的行为。”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模范行为,消除了贵州各族群众对红军的疑惧。党和红军领导人还身体力行做群众工作,毛泽东、朱德、贺龙等出席群众大会并亲自宣讲革命道理,毛泽东在剑河把毛衣送给受冻的穷人孩子,杨尚昆在镇宁上门结交布依族首领陆瑞光,达成反蒋协定,使红军顺利通过他所影响的民族地区。
三是在革命斗争中,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红军在贵州帮助各族人民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在政权建设中,实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地方政权人员的组成中,贫苦群众的比例占到80%以上;在党的地方组织建设中,注意大力培养吸收贫苦群众;在土地革命中,没收豪绅的财物分给各民族贫苦群众;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经济建设是苏维埃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了执行改善工农生活和保证革命战争物质需要的任务,动员广大群众为经济建设而斗争”。针对贵州当时有的情况,“劝告群众不吸鸦片,以健康身体,不种鸦片增加生产,号召群众起来反对强迫种烟与勒收烟税的国民党军阀。”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提出:“提高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恢复与创造各种学校,救济失业的学生、知识分子和专门家。提高民众的政治文化水平,欢迎教师知识分子专门家参加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并优待他们。”红军大力帮助各族人民建立自己的武装,壮大革命力量。组建了黔东纵队、贵州抗日救国军、苗民游击队等。中央红军根据地方军阀部队士兵中多少数民族群众和穷苦百姓的特点,发布了《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和《给中央军和黔军弟兄的信》,号召下层士兵反抗压迫,拖枪参加红军。
党和红军在贵州的群众工作成效是巨大的:一是通过红军在贵州多民族地区的群众工作实践,丰富了党的群众工作理论,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践经验。二是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贵州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大量的群众工作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在极端危难情况下进入贵州活动的红军部队,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热情帮助,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三是播撒下了革命火种,使共产党是人民救星,红军是人民军队的信念深入到贵州各族人民心中,为党的地下组织发展壮大,为贵州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主持人:新时期贵州各级党组织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上有哪些好的做法,涌现了哪些典型?
嘉 宾: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群众路线,尤其近年来结合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省情特征,开展了“四帮四促”、“帮县联乡驻村”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涌现出了“背篼干部”等一系列鲜活典型。
2010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着眼于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着力推动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发出[2010]15号文件,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四帮四促”活动。广为人知的“背篼干部”就是在这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贵州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34名乡村干部,每周到分布于敦操乡10至20公里外的村民组,用背篼背着装满油、盐、酱、醋、种子、肥料等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资,为村民们送上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捎去党的方针政策、捎去富民的办法措施。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背篼干部”。敦操乡的背篼干部用背篼背走着贫困、背回了人心、背出了干群鱼水深情。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省委进一步深化拓展“四帮四促”活动和“帮县联乡驻村”工作,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抽调2万名干部和选派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集中力量扶持600个先进村引领示范,促进1800个中等村发展提高,帮助3600个后进村脱贫致富,辐射带动其他11000余个村加快发展。广大干部踊跃参与此项活动,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探索出了“八访八问”驻村工作法,即:访党员干部,问发展良策;访贫困群众,问生活所需;访五保老人,问健康赡养;访留守儿童,问学习成长;访流动人口,问社会服务;访信访人员,问事情缘由;访致富能手,问致富农经;访企业业主,问矿群关系。驻村干部真帮实促、真蹲实驻、真抓实干,有力地助推了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
主持人:回顾党对群众路线90多年的实践探索,请谈谈深化认识理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使命。
嘉 宾: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靠着群众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今天,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走过92年的光辉历程,全国420万个基层党组织、8500多万党员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奋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回顾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新形势下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强化群众观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我们党成立初期,党的力量很弱小,党手中掌握的资源也非常少,但我们党却能真正掌握群众、赢得群众,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党真心为了群众,真心相信群众,真心依靠群众。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今天能否赢得群众,关键不在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手中有多大可以支配资源的权力,而在于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否真心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最大限度地用好资源为群众服务。现实中,一些地区和部门手中掌握的资源很多,回应群众的手段也很多,但群众工作的压力依然很大,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党员干部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群众观点。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有现实针对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群众会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群众工作会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要有现实针对性。“为民务实清廉”就是针对时代要求在群众路线层面的有力回应。只有为民,才能强化宗旨意识固根基;只有务实,才能真抓实干托起中国梦;只有清廉,才能累积民族复兴正能量。“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就是针对贵州发展实际在群众路线层面的有力回应。只有忠实务实,才能实干兴省;只有与群众同心同苦,才能同步小康。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在践行群众路线时,也应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自身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强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否则,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空对空、走过场、搞形式,最后无果而终。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落实群众标准。历史是公平的,任何时候尊重了群众,群众就会用手投票,忽略了群众,群众就会用脚投票。在淮海战役中,战场上是60万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的对决,但实际上各地支前的民工就达543万人,平均每1名战士背后有9个民工。最后,80万国民党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怎能不失败?这就是群众一边用手投票,一边用脚投票的鲜明写照。这启示我们:群众,只有群众才是检验我们党是否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的唯一标准。更进一步的启示是,我们必须对群众标准有一份高度的自觉,不能等到群众用脚投票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切实把群众评价纳入到制度的轨道上来,切实避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走向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境地。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根深才能叶茂,树高千尺也不能忘根。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必须充分发挥好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这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壮大之本、执政之本、胜利之本。只有从群众中来,才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只有到群众中去,才有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要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确保我省在第一个100年不掉队,是现阶段贵州中国梦。实现这个梦,关键在于我们每个党员和广大干部要牢记并恪守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尊重人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就会更加强大,党的事业就会更加辉煌,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