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下午,一场以“纪念抗战胜利坚定民族信念”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在中国矿业大学温情开讲。本课程由郑萌萌老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共同打造,采用“课堂讲授+史料支撑+校史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边界,为师生呈现了一堂兼具思想深度、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课堂实纪
课堂伊始,郑萌萌老师并未直接展开理论讲解,而是以三个直击人心的问题引发全场思考:“14年的抗战之路究竟有多难?”“抗日游击战是一种消极对抗吗?”“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因为日本屈服于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美国的原子弹吗?”这些设问迅速拉近了师生与历史的距离,也为整堂课奠定了思辨与探索的基调。
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课程以“艰难曲折的14年抗战”为主线,清晰梳理了抗日战争三大阶段的历史脉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1943年起中国逐步转入战略反攻,最终于1945年8月15日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郑萌萌老师借助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案例,清晰勾勒出中国人民在绝境中奋起、在苦难中坚守的抗争轨迹。
针对“抗日游击战”的认识误区,郑萌萌老师从战略层面解析其“积小胜为大胜”的独特价值,纠正“游击战争是消极对抗”的错误认知。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抗战初期工业、军事力量,指出中国作为“大而弱”国家对抗“小而强”日本的现实差距。同时,引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核心观点,强调游击战争突破战术范畴、上升至战略高度的必然性——在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有效分散日军力量、改变敌强我弱态势;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在讲述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时,郑萌萌老师通过对比二战东西方战场的时间线与战略部署,强调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天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牺牲最惨重”的战场;中国战场累计歼灭日军155万余人,占日本在二战中伤亡总数七成以上,始终牵制日本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宝贵时间,有力论证了中国抗战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反驳了“外部力量主导胜利”的片面认知。
讲课现场
课程的一大亮点,是将宏大的抗战历史与中国矿业大学的校史紧密结合,让学生从“身边历史”中感受抗战精神的传承。当课堂内容聚焦于学校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抗战时期的西迁历程,课堂氛围更显厚重与共鸣。郑萌萌老师深情讲述了抗战时期私立焦作工学院的艰难历程:面对战火纷飞,师生们带着教学仪器与书籍西迁,从河南焦作出发,先后辗转陕西西安、甘肃天水等地,最终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坚守“严谨治学”的初心;即便在物资匮乏、环境险恶的条件下,学校依然坚持办学育人,以“矿冶土木”为根基培养专业人才,用“七星灯火”的微光照亮乱世中的求学之路。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抗战时期的坚守与传承,正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抗争抗战精神的生动缩影。如今,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办学育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矿大学子在能源领域攻坚克难、报效国家。
课程结束后,现场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余文静:这堂课节奏很特别:前半节课,我们欣赏着学长学姐们的作业成果,敬佩于先辈们的伟大抗战精神;后半节课,老师便带着我们走出教室,讲述矿大校史,进行了一场身边的“寻根之旅”。站在展板前,看昔日校园的老照片、听先辈们的故事与矿大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脚下土地、周围建筑似乎被注入了灵魂,像“时空穿越”般,先辈苦读身影与当下校园重合。我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其中的一员,延续未来。
冯玉涵:这堂课让我对中国14年抗战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难忘矿大在抗战时辗转多地仍坚守“崇德尚学”的历程让我对抗战战略有了全新认知。
吕欣怡:这堂课让我明白,纪念抗战胜利,要从艰难辉煌的历史中汲取力量。这堂课上,老师既拆解14年抗战关键战役,又带我们梳理矿大校史:先辈们战火中辗转多地,在临时校舍点亮油灯苦读,守着“崇德尚学”初心。如今我更明白,“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的缅怀,转化为奋进的动力,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裕妍:这堂课让我对中国复兴之路有了更深认知。如今中国经济腾飞、国防崛起,是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结果。从一二九运动中,我看到大学生在救国中的重要作用,也坚信当下的我们同心协力,定能创无屈辱的新时代。矿大在抗战中辗转却坚守的精神更打动我,在“流浪”中站稳脚跟,恰似我们求学时找方向、成长中寻落点。这种在迁徙的路上依然坚定自己,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也激励我们每一位矿大学子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坚定自我,成为新时代能给国家带来力量的新青年。
来源|袁从磊
校对|田茹月
一审|田宏远
二审|张长旭
三审|丁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