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学科交叉论坛顺利举办


论坛现场

主讲人们作主旨报告

11月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学科交叉论坛在文科楼A208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长旭主持,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程章、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赵天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丽杰、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辛颖受邀担任主讲人,为现场博士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跨学科思想碰撞来自矿业工程学院、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40余名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论坛伊始,张长旭对主讲人的倾情分享与现场博士生的积极参与表示了感谢与欢迎。他简要阐释了兰一社区的建设发展理念,并围绕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趋势与博士生学术成长的核心需求,点明了本次论坛举办的背景与现实意义。他表示,博士生作为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既要立足学科前沿锤炼学术素养,也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领域交流互鉴,通过经验共享、智慧碰撞实现共同进步。

在主旨报告环节,四位主讲人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成长经历,从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度分享。程章以“博士科研能力提升经验分享:从卡壳到突破”为题,从科研经历复盘、核心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路径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实现科研突破的方法。她结合亲身投稿经历,针对选题构思、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与投稿中的常见“卡壳”难题,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效帮助听众舒缓了科研焦虑、梳理了研究思路。她还特别强调,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必须注重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双重维护。

赵天一以“助茧·破茧·启航:从博士到博后的成长经验分享”为题,生动讲述了自己在“破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他详细分析了博士后阶段的学术发展路径与利弊权衡,为博士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宝贵参考。他以“成功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多数人用汗水浇灌的果实”等寄语,鼓励大家在学术道路的关键节点坚定信念、深耕不辍。

高丽杰以“马理论博士学术研究的现实关切与未来指向”为题,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学科核心与研究内容。她聚焦青年泛娱乐化、网络圈群化等社会热点,系统分享了马理论研究如何紧扣青年需求、赋能思政课程并回应社会关切的实践路径,强调了博士生发展应兼顾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辛颖以“行政管理面面观:基于‘四个关于’的多维思考”为题,从学科内涵、培养体系和就业导向三个维度,全面解读了行政管理学科。结合个人发展经历,她针对性提出了博士生核心能力提升的建议,强调应着力锤炼政治解读、学术写作、组织协调、逻辑思维、项目申报及沟通表达六大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主旨报告结束后,张长旭作总结发言。他对四位主讲人的分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精准回应了博士生的成长诉求与跨学科融合的时代需求。随后,他精要提炼了报告的核心观点,并引导在场博士生结合当前学术与社会实践深化理解。最后,他鼓励大家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加强交流、拓宽视野、锤炼本领,在学术与实践中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


来源|娄嘉琦 鲁书韫

校对|宣诗媛 田茹月

一审|田宏远

二审|张长旭

三审|丁恒星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赴睢宁县开展“大思政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博宣讲团召开11月例会暨集体备课会

最新资讯